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> 名人堂 > 孔子简介

孔子简介

发布时间:2015-02-28 11:33:52 作者:admin

     孔丘(前551年-前479年3月9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[1],字仲尼,后代敬称孔子。生于鲁国陬邑,幼年丧父,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,曾在鲁国担任政府要职。为易学、儒学和儒家的创始人[2][3][4]。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(仁义礼智信)对邻近地区,如:朝鲜半岛、琉球、日本、越南、东南亚等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,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;孔子儒家的太极、理、气和人文思想对西方也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孔子出生在中国山东省,大概为春秋末期。

    孔子出生于鲁国。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,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。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,曾为大司马,在宫廷内乱中被杀,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。
 
    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,为邹邑大夫。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,他望子心切,于是续娶一妾,得一子名孟皮,却脚有残疾。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娶十八岁的颜征在,生下孔丘。为得子,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,故取名丘,字仲尼。由于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礼制、被史书称为野合。
    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,而孔子,名“丘”,即是来源于此的说法[8]。而唐朝司马贞认为:“圩言乌。顶音鼎。圩顶言顶上窳也,故孔子顶如反宇。反宇者,若屋宇之反,中低而四傍高也。”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。清朝陈立相信此说,“是孔子首形象邱,四方高,中下,故名丘焉。”史学家钱穆在《孔子传略》中也持此说。
     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(约191.136厘米),被后世称为“长人”,这是孔子父亲的遗传。据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曾记载:孟献子曾称赞孔子父亲叔梁纥能力举城门,说:“这就是《诗经》所说的‘像老虎一样有力气’的人。”
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,他说:“吾少亦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
 孔子三岁时,叔梁纥去世,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,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。颜氏移居曲阜阙里,将其抚养成人。
 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(俎豆)摆设起来,练习行礼演礼,作为一种游戏。[9]
     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[10],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。为了打听父亲葬处,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(五父之衢),向路人打听。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,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,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。第二年,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,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(飨士)。孔子前往,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。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。[11]
 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、委吏和乘田等小吏,管理仓储和畜牧。娶宋人亓官氏为妻,第二年亓官氏生子[12]。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,该子便名为孔鲤,字伯鱼。孔鲤先孔子而死[13],有遗腹子孔伋,字子思。
 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,学生有颜由(颜回之父)、曾点(曾参之父)、冉耕等。[14]
 鲁昭公十七年,郯国国君郯子访鲁[15]。郯子博学多才,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。韩愈《师说》有语:“孔子师郯子。”孔子先后“问礼于老聃,学鼓琴于师襄子,访乐于苌弘。”[16]
 大约三十岁左右,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。此后,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,他广收门徒,相传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。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,成为当时学术下移、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,故后人尊为“万世师表”及“至圣先师”。

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,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,而基于文化认同的“诸夏”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。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,古典成为时尚,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、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,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。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,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。《易传》,《春秋》,《孝经》,《论语》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。
 
     孔子开创了易学,并由他率先提出了“性善论”(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)作为其“仁学”的哲学基础。孔子绝不单出讲仁,也注意义的节制功能。他不仅“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”,还“曰仁曰义”,使原来的六画卦华丽转身,“六位而成章(彰)”。
    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。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“仁”的真谛,可谓因材施教。大致来说,孔子的“仁”就是曾子所说的“忠恕”二字而已。孔子又说:“刚毅、木讷,近仁”、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”在告诉我们“仁道”就是真诚踏实,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。
 子贡有一次问孔子:“如有博施于民,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孔子说:“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尧舜其犹病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骛远,从自身做起,再推己及人。
  颛孙师志向太高,孔子认为他的个性可能流于偏激,所以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: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要从“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”着手。对于自己的修养要严谨,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,又能厚待别人,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。
 颜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,孔子曾称赞他“其心三月不违仁”。孔子只希望他能用“礼”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。《论语·颜渊》一章:“颜渊问仁。子曰:‘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’颜渊曰:‘请问其目。’子曰:‘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’颜渊曰:‘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’”
 冉雍品德优良,又有政治才干,曾任季氏宰。当他问仁时,孔子说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。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,使民宽爱,如此一来,大众对你都没有怨恨,就是行仁政。
 司马牛言多而躁。当他问起孔子什么是仁,孔子告诉他“仁者其言也讱”,揭示慎言的重要。
 当子贡问仁时,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“以友辅仁”的重要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
 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:“当仁,不让于师”、“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”以及“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。
 
部分思想的弊端[编辑]
 
孔子思想的核心是“仁”和“礼”,仁者爱人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但是这种“仁”,是有等级的。礼指的是周礼,这种礼是分为天子,公,侯,伯等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,行礼,音乐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。
 
孔子认为贵贱有序,亲疏有别。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 不可打破。
 
孔子说过: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