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> 读书名言 > 描写自然的诗句有哪些

描写自然的诗句有哪些

发布时间:2023-02-07 22:43:43 作者:admin

1、浓绿丛中,露半坼芳苞,自然奇绝。----《三部乐(榴花)》----杨泽民

2、好收拾形体归自然。----《大圣乐》----陆游

3、时至自然天气肃,夜凉犹喜月华圆。----《望江南》----张继先

4、” 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----《伶官传序》----欧阳修

5、凡读书......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----《读书要三到》----朱熹

6、不须沈水自然香。----《鹧鸪天》----赵长卿

7、纱窗一点自然红。----《西江月(灯花)》----曹希蕴

8、夭夭临水自然芳。----《浣溪沙(再用前韵寄曾吉甫运使)》----向子諲

9、好把自然真妙旨,修为。----《南乡子(和元规)》----张继先

10、修道无为必自然。----《武陵春》----

11、自然富贵出天姿,不待金盘荐华屋。----《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》----苏轼

12、”自然乃还,受道于子微,白日仙去。----《水龙吟》----苏轼

13、脂泽休施,铅华不御,自然林下真风。----《满庭霜(墨梅)》----周纯

14、有赤绳系足,从来相门,自然媒妁。----《瑞鹤仙(寿)》----张元干

15、晓坛朝罢,自然五福天锡。----《酹江月(寿詹守生日在武夷设醮)》----卓田

16、道人之语,如谢康乐诗,出水芙蓉,自然可爱,余诚不足以继其后。----《水调歌头(送季修同希文去秀)》----吕渭老

17、想除非,真的高人,五福自然兼有。----《永遇乐》----

18、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,此自然之理也。----《朋党论》----欧阳修

19、五气三花聚顶,吹着自然真火,炼得似红榴。----《水调歌头(赠九霞子鞠九思)》----陈楠

20、自然天地。----《点绛唇(咏春十首)》----张抡

21、君看取、天公巧处,自然形色。----《满江红》----刘克庄

22、自然妙,若三川龙跃,九万鹏飞。----《沁园春》----

23、自然标韵,羞入百花群。----《满庭霜》----李璆

24、自然天地,本分云山,到处为家。----《诉衷情》----朱敦儒

25、自然身挂珠璎珞。----《渔家傲》----

26、自然和气。----《点绛唇》----曹勋

27、剪蜡缀寒条,标韵自然奇绝。----《好事近》----

28、主圣自然皆乐土,时平正合储良将。----《满江红(淳祐已酉良月,自淦入桂,舣舟溪浒,有感而作》----

29、争似此花自然,悄不待、根生下土。----《花舞》----史浩

30、妙用自然循火候。----《清平乐》----张继先

31、自然鼓吹,粲林华、前后锦围屏。----《木兰花慢》----吕胜己

32、长生清净,自然何用辟谷。----《念奴娇(上张南丰生日)》----赵长卿

33、篝密笼香,镜圆窥粉,花深自然寒浅。----《法曲献仙音(席上听琵琶有感)》----张炎

34、自然林壑精神,想回首东风,万花羞落。----《解连环》----谢懋

35、自然寒暑不相□。----《阮郎归》----张抡

36、爱万木欣荣,幽泉流注,好鸟勾舟、感生生、自然造化,玩吾心、此外复何求。----《木兰花慢(看春有感)》----吕胜己

37、蒸入肌肤,嫩红潮颊,自然旧容生辉。----《法曲(遍第一)》----曹勋

38、可笑先生无病,病在枕流漱石,福至自然通。----《水调歌头》----刘辰翁

39、春风和气自然生。----《鹧鸪天(宋子渊生日)》----管鉴

40、自然感合,蛇儿却把黑龟缠。----《水调歌头(十之四)》----夏元鼎

41、浅红转黛,自然标格。----《忆秦娥》----曾觌

42、垆鼎烹煎火自然。----《武陵春》----

43、拨动顶门关捩,自然虎啸龙吟。----《西江月》----

44、药囊未减,尊酒自然稀。----《满庭芳(再作)》----洪适

45、学成九章开方诀,诵得一行乘除诗,自然天性晓绝艺,可敌国手应吾师。----《送棋僧惟照》----文同

46、壮日题桥,儿时击瓮,名遂功成,自然长久。----《醉蓬莱(寿司马大监生日)》----赵善括

47、不比人间兰麝,自然透骨生香。----《占春芳》----苏轼

48、何烦费手,自然作个惺惺底。----《南浦(四月八日)》----史浩

49、向彤闱、清净均化有,自然和气。----《长寿仙促拍(太母生辰)》----曹勋

50、自然娇态自然芳。----《浣溪沙》----赵长卿


 ★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