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> 读书名言 > 描写儿童诗句古诗

描写儿童诗句古诗

发布时间:2023-02-07 22:43:43 作者:admin

1、有时骑马去,笑儿童。----《小重山(三山与客泛西湖)》----辛弃疾

2、看父老袅花,苦遮去辙,儿童骑竹,争问归期。----《风流子(郭县尹美任)》----

3、同溪上儿童,颇曾见我,有此故人否。----《摸鱼儿》----刘辰翁

4、满袖春风和气,散在苕溪霅水,讴歌颂儿童。----《水调歌头》----王罙高

5、堪笑儿童浮昌_,悲愤翻为嬉悦。----《念奴娇》----张榘

6、儿童拍手拦街笑,只是酸寒魏梓州。----《鹧鸪天(十五日同宪使观灯马上得数语)》----魏了翁

7、个中不许儿童会,只恐功名更逼人。----《鹧鸪天·发底青青无限春》----辛弃疾

8、忘却儿童迎候。----《摸鱼儿》----何梦桂

9、儿童不识樗翁,挽衣借问年今几。----《水龙吟(丙辰生日)》----刘克庄

10、归去山公应倒载,阑街拍手笑儿童。----《浣溪沙(徐州藏春阁园中)》----苏轼

11、儿童犹唱平郴曲。----《菩萨蛮(送刘帅)》----袁去华

12、儿童藉草几成市,杯酒沾花不觉村。----《鹧鸪天(禁烟)》----韩淲

13、此身已觉浑无事,却教儿童莫恁么。----《鹧鸪天(三山道中)》----辛弃疾

14、且莫遣、儿童敲却。----《贺新郎(冰箸)》----黄子行

15、欢喜走儿童,庆生朝、一年一度。----《蓦山溪(甲辰生日)》----张纲

16、厌听儿童,总是涨江语。----《祝英台(水后)》----刘辰翁

17、戏掬清泉洒蕉叶,儿童误认雨声来。----《闲居初夏午睡起·其二》----杨万里

18、堂深戏彩,任父老、儿童争劝。----《天香(寿朱尚书)》----洪咨夔

19、任穿帘、儿童休扫。----《水龙吟(雪)》----袁去华

20、遗民植杖唐巾起,闲伴儿童看立春。----《鹧鸪天(迎春)》----刘辰翁

21、听儿童、父老说青原,东风国。----《满江红(上元呈徐静观)》----

22、儿童看有子,白发故应衰。----《临江仙(将孙生日赋)》----刘辰翁

23、儿童寿酒邀翁醉。----《醉花阴(生日)》----王之望

24、目尽青天何时到,赢得儿童好语。----《贺新郎》----杨冠卿

25、恼眼儿童,攀翻顶戴,不到先生发。----《酹江月(赵氏席间即事,再用坡韵)》----刘辰翁

26、闻得东来千骑,鼓舞儿童竹马,和气与空浮。----《水调歌头》----杨炎正

27、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----《宿新市徐公店》----杨万里

28、新种幽花,戒儿童休摘。----《梦玉人引(和祝圣俞)》----朱敦儒

29、荻花深处,唤儿童、吹火烹鲈。----《汉宫春(答李兼善提举和章)》----辛弃疾

30、无双治行,儿童咏德,草木沾仁。----《朝中措(帅生日)》----洪适

31、学语儿童喜色。----《万年欢(寿熊尚友)》----

32、已拚儿童作楚蛮。----《采桑子》----黄庭坚

33、儿童应笑醉如泥。----《定风波(大醉归自葛园,家人有痛饮之戒,故书于壁)》----辛弃疾

34、江上儿童,抱茅笑我重过。----《高阳台(和巽吾韵)》----刘辰翁

35、儿童竹马,欢迎夹道,争为使君歌舞。----《永遇乐》----晁端礼

36、尚忆儿童旧地,疏帘外、烟雨新晴。----《满庭芳》----卢祖皋

37、笙歌里,看儿童拜舞,春满行台。----《沁园春(寿夹谷书隐)》----何梦桂

38、儿童怪我老来狂。----《浣溪沙(壬午九日)》----刘辰翁

39、想儿童健意,生愁霁色,情频在、窥帘处。----《龙吟曲(雪)》----史达祖

40、儿童不识,秃翁定是谁子。----《念奴娇(五和)》----刘克庄

41、儿童眠落叶,鸟雀噪斜阳。----《田舍》----范成大

42、想陌上儿童,尊前老父,口口能碑。----《木兰花慢(送赵按察归洪州)》----赵文

43、都把轩窗写遍,更使儿童诵得,归去来兮辞。----《水调歌头(赋传岩叟悠然阁)》----辛弃疾

44、十岁儿童,看骑竹、花阴满城。----《满江红(寿某翁)》----刘辰翁

45、堪笑儿童事业,华颠向谁语。----《过涧歇(同前)》----晁补之

46、红颜阿母逢占虺,班鬓儿童尽举觞。----《鹧鸪天》----

47、儿童自捧,皑皑调蜜盈盘。----《红林檎近》----杨泽民

48、儿童认得,前度过者篮舆。----《汉宫春(即事)》----辛弃疾

49、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。----《守岁》----苏轼

50、衣冠神武门外,惊倒几儿童。----《水调歌头(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)》----辛弃疾


 ★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