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> 读书名言 > 关于夏的诗句

关于夏的诗句

发布时间:2022-11-29 23:38:46 作者:admin

1、浓阴高树。----《女冠子(夏景)》----柳永

2、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----《夏日田园杂兴·其七》----范成大

3、地卑山近,衣润费炉烟。----《满庭芳·夏日溧水无想山作》----周邦彦

4、夏夜泉声来枕簟,春来花气透帘栊。----《安阳好》----韩琦

5、数枝奇石谷牙。----《夏初临》----洪咨夔

6、朝朝见,日乌月兔,造化运西东。----《满庭芳》----夏元鼎

7、六么舞到虚催。----《清平乐(初夏舞宴)》----赵长卿

8、轻盈体态狂。----《阮郎归(上苑初夏侍宴,池上双飞新燕掠水而去,得旨赋》----曾觌

9、一曲倒金壶。----《南乡子(大雪韩叔夏坐中)》----向子諲

10、拂牙床。----《夏初临(夏景)》----刘泾

11、一双胡蝶梦能通。----《鹧鸪天(戏韩叔夏)》----向子諲

12、赋得送春诗了,夏帷撺断绿阴成。----《庆清朝》----史达祖

13、鸥浮碧水流。----《菩萨蛮(夏)》----

14、恰是清和天气,雕鞍又作分携。----《朝中措(首夏)》----赵长卿

15、不知谓气,须还识后自然真。----《水调歌头(十之七)》----夏元鼎

16、对肌肤冰雪,自有凉生。----《满庭芳(夏曲)》----毛滂

17、火里栽莲,水中捉月,两个人人暗去来。----《沁园春(和张虚靖)》----夏元鼎

18、沈李浮瓜冰雪凉。----《忆王孙·夏词》----李重元

19、古圣立言设象,后人得象忘言。----《西江月(十之二)》----夏元鼎

20、后忽具信香誓状,谓历江、淮、闽、浙,拜师几百,不识向上玄关,觉今是而昨非。----《水调歌头》----夏元鼎

21、黄尘行客汗如浆,少住侬家漱井香;借与门前磐石坐,柳阴亭午正风凉。----《夏日田园杂兴》----范成大

22、楼居簟枕清凉,尽永日阑于,与谁同凭。----《玉漏迟(夏)》----刘子寰

23、纷纷红紫已成尘,布谷声中夏令新。----《初夏绝句》----陆游

24、二师覆败乃自取,岂是廊庙谋不臧。----《寄永兴招诗夏太尉》----梅尧臣

25、随分冬裘夏葛,都不会、赤水黄芽。----《满庭芳》----

26、手红冰碗藕,藕碗冰红手。----《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》----苏轼

27、夏木成阴,路袅薰风转。----《点绛唇》----张孝祥

28、采取铅须密,诚意辨妍媸。----《水调歌头》----夏元鼎

29、看笋成竿,等花著果,永昼供闲坐。----《永遇乐(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)》----李弥逊

30、扶疏夏木既啼莺。----《醉桃源(和昌甫)》----韩淲

31、柳条送我今槐夏。----《醉落魄(春日怀故山)》----刘光祖

32、官军未进复犯塞,搴旗杀将何倡狂。----《寄永兴招诗夏太尉》----梅尧臣

33、曾归车共载,非虎非熊。----《夏日燕黉堂(和竹涧韵寿匝峰使君)》----

34、夏木阴阴,巧啭黄鹂语。----《蝶恋花》----洪适

35、却是修行真汉。----《西江月(十之五)》----夏元鼎

36、鉴天云敛壶中,昼暖乍喜薰风永。----《水龙吟(初夏)》----曹勋

37、五云开,过夜来、初收几阵梅雨。----《夏云峰(端午)》----曹勋

38、莫趁垂杨飞絮,且随红药翻阶。----《朝中措(立夏日观酴醿作)》----管鉴

39、断送花何许。----《清平乐(奉酬韩叔夏)》----向子諲

40、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,春有锦绣谷花,夏有石门涧云,秋有虎溪月,冬有炉峰雪,阴晴显晦,昏旦含吐,千变万状,不可殚幻■缕而言,故云甲庐山者。----《括意难忘》----林正大

41、人生如梦,个中堪把心卜。----《念奴娇(夏夜流萤照窗)》----陈著

42、林塘朱夏,雨过斑斑,绿苔绕地初遍。----《声声慢(凤林园词)》----吴则礼

43、有怀京师上元,与韩叔夏司谏、王夏卿侍郎、曹仲谷少卿同赋。----《鹧鸪天·紫禁烟花一万重》----向子諲

44、心地不明天巧。----《水调歌头(十之八)》----夏元鼎

45、满城桃李不能春。----《虞美人(梅花盛开,走笔戏呈韩叔夏司谏)》----向子諲

46、宜春耐夏,多福庄严,富贵长年。----《诉衷情》----晏殊

47、是处花开晚更妍。----《减字木兰花(梅花盛开,走笔戏呈韩叔夏)》----向子諲

48、正阴阴、夏木听黄鹂,百啭语惺忪。----《八声甘州》----袁去华

49、更无柳絮因风起,惟有葵花向日倾。----《客中初夏》----司马光

50、一方云锦荐疏凉。----《鹧鸪天(自兴远桥过清夏堂)》----


 ★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