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> 读书名言 > 笙箫诗句

笙箫诗句

发布时间:2022-11-15 23:55:50 作者:admin

1、笙箫声细天风送。----《渔家傲》----

2、隔障笙箫奏。----《劝金船(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)》----张先

3、春风飞到,宝钗楼上,一片笙箫,琉璃光射。----《女冠子·元夕》----蒋捷

4、鼓笙箫笛,谁怜冷落暗尘扃。----《水调歌头(小憩袁氏园用前韵)》----吴潜

5、红云甚家院落,一片笙箫。----《汉宫春(题西山玉隆宫)》----詹玉

6、出奉板舆行乐,金莲照、十里笙箫。----《满庭芳(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)》----戴复古

7、璧月带珠星,引钧天、笙箫不断。----《蓦山溪(和清虚先生皇甫坦韵)》----张孝祥

8、西园一片笙箫。----《清平乐(般涉调)》----张先

9、正笙箫竞渡,绮罗争路。----《扫花游·西湖寒食》----吴文英

10、笙箫清弄玉,环佩暖回香。----《临江仙》----卢祖皋

11、为具随宜DD70C23F,烘堂不用笙箫。----《西江月(壬午生日)》----张纲

12、笙箫且奏长生曲,宣劝还看送喜频。----《鹧鸪天(寿福国陈夫人)》----韩淲

13、花窗弄月晚归来,门迎蜡炬笙箫沸。----《踏莎行》----欧阳澈

14、润入笙箫腻,春余笑语温。----《玉楼春(席上和衢守李师文)》----毛滂

15、听笙箫云里奏,月满琼楼,瑶台上、拥出嫦娥观酒。----《洞仙歌》----

16、有客留君东阖,时闻风下笙箫。----《清平乐(杨侯书院闻酒所奏乐)》----张孝祥

17、年年九月西湖,绣船继日笙箫拥。----《水龙吟》----吕渭老

18、曲终移宴起笙箫,花下晚寒生翠谷。----《玉楼春(拟宫词)》----高观国

19、笙箫声里,一江晴绿吹绉。----《酹江月(万花园用朱行父韵呈制帅赵端明)》----方岳

20、沸笙箫、欢动闾里。----《西河(钱塘)》----方千里

21、梦回人远,红云一片,天际笙箫。----《雨中花慢》----张孝祥

22、笙箫迎晓,翠幕卷、天香宫粉。----《月边娇(元夕怀旧)》----周密

23、携去一梳水月,巧楼犹醉笙箫。----《木兰花慢(七夕)》----

24、瀑泉镗XXXX,松韵笙箫。----《夏初临》----曹冠

25、笙箫缓奏,化国日永留连。----《夏云峰(圣节)》----曹勋

26、银字笙箫小小童。----《浣溪沙(泛舟)》----毛滂

27、阖部奏笙箫,祝寿处、愿与山齐。----《长寿仙促拍(贵妃生日)》----曹勋

28、空外笙箫,云间笑语,人在蓬莱。----《柳梢青(西湖)》----赵汝愚

29、笑问年华应不换,又如何、洞里笙箫断。----《贺新郎(罗浮作)》----葛长庚

30、省听风、听雨笙箫,向别枕倦醒,絮扬空碧。----《解连环(留别姜石帚)》----吴文英

31、蝶舞回风莺度曲,暖响笙箫庭院。----《念奴娇》----

32、怪深院、笙箫如剪。----《贺新郎》----

33、吹断笙箫春梦寒。----《小重山》----何梦桂

34、烂游胜赏,高低灯火,鼎沸笙箫。----《人月圆》----杨无咎

35、天书到,听笙箫竞奏,幢盖班行。----《沁园春(敬次自真人韵)》----王居安

36、向玉绳低处,笙箫高发。----《满江红(再和诸人元夕新赋)》----何澹

37、风露满帘清似水,笙箫一片醉为乡。----《浣溪沙(武康社日)》----毛滂

38、怪院落,笙箫如剪。----《贺新郎(寿刘秘书)》----

39、夜久笙箫吹彻,更深星斗还稀。----《临江仙(夜坐更深,烛尽月明,饮兴未阑,再酌,命诸姬》----赵长卿

40、笙箫远,帘幕闷重廊。----《小重山(成都上元席上用权帅许觉民韵)》----王之望

41、珠帘十里,听笙箫声杳。----《传言玉女》----曾觌

42、飘零萍梗江湖客,冷落笙箫灯火天。----《鹧鸪天(元日呈王帅)》----黄机

43、日长破夜长眠,别听笙箫吹晓。----《出塞(春寒有感)》----辛弃疾

44、入破笙箫逐。----《千秋岁(外姑生日)》----赵彦端

45、笙箫奏雅。----《解语花》----陈允平

46、鼍鼓笙箫沸。----《千秋岁(四明赵制置、史开府劝乡老众宾酒)》----李浙

47、任鼎沸笙箫对樽□。----《天香》----

48、笙箫一片红云,飞来海上,绣帘卷、缃桃春起。----《祝英台近(上元)》----吴文英

49、笙箫迎响。----《瑞鹤仙(母氏生朝二首)》----赵善括

50、窈窕笙箫丛里,金猊篆、雾绕云粉。----《满庭芳(元礼席上用少游韵)》----王之道


  • 上一篇:永嘉诗句
  • 下一篇:等闲诗句

  •  ★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: